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04014-2022级人才培养方案(测控技术与仪器)
日期: 2024-06-18 信息来源: 点击数: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为适应地方经济和航空航天事业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具备仪器信号获取、传输、分析、处理与应用等专业知识,能够在测量与控制领域从事测试部件或系统的研发、生产、使用、维护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后经过五年左右的实际工作,达到以下目标:

1、具备电子测量、无损检测相关的专业知识,能解决测量与控制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能在测量与控制领域从事技术开发与管理、产品检测、设备运行与维护等工作。

3、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以及创新意识,能够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因素开展工程实践。

4、具备测量与控制领域的工程实践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沟通、交流与管理能力,能在团队协作中发挥骨干作用。

5、通过再学习拓展自己的新知识、新能力,适应不同环境赋予的工作任务,能在不同的岗位上作出贡献,具备终身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毕业要求

经过系统学习,本专业学生在毕业时,应达成表1所示的毕业要求:

1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1.工程知识:

能应用数学、自然科学中的相关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电子测量技术、无损检测技术等专业知识,解决测量与控制领域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


1.1 能用数学、自然科学中的相关知识表述测量与控制领域相关复杂工程问题。

1.2 能针对测量与控制领域相关复杂工程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

1.3 能将相关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推演和分析测量与控制领域相关复杂工程问题。

1.4 能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测量与控制领域相关复杂工程解决方案的比较与综合。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2.问题分析:

能应用数学、自然科学、电子技术、嵌入式系统、传感器技术、测量与控制、智能仪器、无损检测等原理和技术,识别、表达测量与控制领域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问题,获得有效结论。

2.1能根据专业相关原理识别测量与控制领域相关复杂工程问题。

2.2 能够用测控专业理论和数学方法表达所识别的问题。

2.3 能通过文献查阅,归纳、综合已有相关问题分析方法。

2.4能选择适当的方法对测量与控制领域相关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能针对测量与控制领域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测量与控制领域的工程设计中综合考虑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因素。

3.1 能运用测量与控制工程设计的基本设计/开发方法和技术,并考虑影响设计目标和技术方案的精度、环境条件、成本等各种因素。

3.2能根据用户需求制定测量与控制领域系统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方案,能合理地划分系统的软、硬件功能模块,确定软件流程和电路。

3.3能依据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或测试系统。

3.4能在设计过程中结合质量检验规则、计量法规等行业规范,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因素。

4.研究:

能应用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相关原理、对测量与控制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有效的结论。

4.1能基于科学原理针对测量与控制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设计实验。

4.2 能对所研制的系统搭建调试和测试环境。

4.3能采用科学方法对系统的测量参数进行误差分析,并进行标定。

4.4 能分析与解释实验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

能针对测量与控制领域中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和使用测控领域恰当的技术、资源、仿真与测试工具、信息技术工具,能运用相关工具对测量与控制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模拟预测,并理解其局限性。

5.1能针对测量与控制领域的复杂工程开发选择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具。

5.2 能使用Altium DesignerProteusMatlabLabviewQuartus II等工具对测控系统及部件进行建模、分析、计算及仿真验证。

5.3能使用合适的现代工具对相关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模拟和预测,并能够理解所使用的现代工具的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

能合理应用工程相关背景知识,结合质量检验规范以及计量法规等外部制约因素,评价测量与控制工程实践中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6.1 知晓测量与控制领域的相关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对工程活动的影响。

6.2能分析和评价测量与控制领域的工程实施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的影响,以及这些制约因素对项目实施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能理解和评价针对测量与控制领域的复杂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1能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意义,能认识到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7.2能根据法律法规,在工程实践中,进行环保设计,并对采用的非环保材料或元器件规定处理措施。

7.3能评价测量与控制领域的复杂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

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以及航天品质,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社会责任感;结合测量与控制领域的质量检验规范以及计量法规,能在测量与控制领域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1 知晓中国国情,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以及航天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8.2理解测量与控制领域的质量检验规范、计量法规、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并能在测量与控制领域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

8.3理解测量与控制领域工程师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能够在测量与控制领域工程实践中自觉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

能在测量与控制领域或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或负责人的角色,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9.1能在测量与控制专业领域或多学科背景下与团队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合作共事。

9.2能在团队中独立或合作或组织协调团队开展工作,帮助团队实现目标。


10.沟通:

能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就当前测量与控制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10.1 能就测量与控制领域的专业问题,以口头、文稿和图表等方式,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回应指令,理解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交流的差异性。

10.2了解测量与控制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研究热点,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10.3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就测量与控制专业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

能理解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测量与控制领域相关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1.1能分析测量与控制工程项目中涉及的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11.2了解测量与控制工程及产品全周期、全流程的成本构成,理解其中涉及的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问题。

11.3 能在多学科环境下(包括模拟环境)运用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对测量与控制工程的解决方案、设计、制造过程中的投入产出、资源调度等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合理决策。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12.终身学习: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行动能力,能不断学习以适应职业发展需求。

12.1能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认识到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

12.2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包括对技术问题的理解、归纳、总结和解决等能力,能处理社会发展、技术更新与自我发展之间的关系,满足职业发展需求。

三、主干学科

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四、核心课程

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微处理器与接口技术、自动控制理论、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测控电路、电子测量技术、智能仪器系统和射线检测技术等课程。

主要专业实验: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测控电路、电子测量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射线检测技术、智能仪器系统等专业实验。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金工实习、测控基础工程设计、无损检测综合实验/电子测量课程设计、测控专业综合设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

六、修业年限与授予学位

学制4年,在校学习年限4—6年,取得毕业要求的学分,操行评定合格、军训合格、体育测试达标,完成学校规定的公益劳动,符合学校学位授予相关规定的,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七、教学计划

(一)学时、学分要求

本专业学生毕业要求达到的最低总教学学分为175学分,其中:

课堂教学课程(含课内实践教学)2412学时,145学分,占总教学学分的82.86%。其中课内实践教学531学时,33学分,占课堂教学学分比例为22.76%

集中实践教学(含公共实践与专业实践)30周,30学分,占总教学学分的17.14%

实践性教学(含课内实践教学和集中实践教学,不含国防与安全、体育和文献检索与阅读)56学分,占总教学学分的32%

课堂教学课程(含课内实践教学)中必修课1956学时,117.5学分,占课堂教学学分比例为81.03%;选修课456学时,27.5学分,占课堂教学学分比例为18.97%(其中通识教育选修课3学分,占课堂教学学分比例为2.07%。)

(二)专业课程结构表

课程

类别

课程模块

学时

学分

模块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总数

实践
学时

实践占该模块比例

模块占课堂教学总数比例

总数

实践学分

实践占该模块比例

模块占课堂教学总数比例

课堂教学课程(含课内实验、实践)

通识教育必修课

564

194

34.40%

23.38%

30.5

12

39.34%

20.89%

17.33%

通识教育选修课

48

0

0.00%

1.99%

3

0

0.00%

2.05%

1.70%

学科基础必修课

600

122

20.33%

24.88%

37.5

7.5

20.00%

25.68%

21.31%

学科基础选修课

96

0

0.00%

3.98%

6

0

0.00%

4.11%

3.41%

专业必修课

792

152

19.19%

32.84%

49.5

9

18.18%

33.90%

28.13%

专业选修课

312

63

20.19%

12.94%

18.5

4.5

24.32%

12.76%

10.57%

小计

2412

531

22.01%

100.00%

145

33

22.76%

100.00%

82.86%

集中

实践教学


总数

折合
学时

实践占总学时比例

(国防与安全、体育和文献检索课程除外)

总数

实践数

实践占总学分比例(国防与安全、体育和文献检索课程除外)


公共实践

3

142


3

3

/

17.14%

专业实践

27

810


27

27

/

小计

30

952


30

30

/

总计

3364

1483

36.77%

175

63

32.00%

100.00%

四类课程学分占比总计表

序号

课程类

学分数

总学分

学分占比

1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

26.5

175

15.1%

2

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

59.95

34.26%

3

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

41.05(专业课、集中实践等实践学分)

23.46%

4

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

42.5

24.29%

合计


97.11%


Copyright@2020-2022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版权所有